締約學校
合作學校
工業技術研究院
簽訂時間:2016-01-08
簡介
工研院是台灣最大的產業技術研發機構,也是開創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先鋒。1936年8月成立的「天然瓦斯研究所」,隸屬於台灣總督府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,於1945年10月由中華民國經濟部資源委員會接收,暫時改名為「天然氣研究所」。1946年1月,併入經濟部資源委員會管轄之國營企業中國石油公司之下,改名為「中國石油公司新竹研究所」,並將臨近的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本部資產與研發中心一併納入。1954年11月,該單位升格為直接隸屬經濟部,並改名為聯合工業研究所。1973年結合聯合工業研究所、聯合礦業研究所、金屬工業研究所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。1975年,RCA獲選為台灣積體電路合作計畫的夥伴,1976年,第一批赴美受訓的工程師整裝待發,1977年,工研院建立台灣首座4吋晶圓的積體電路示範工廠,並自1980年起,陸續衍生了包括聯電、台積電、台灣光罩、世界先進等半導體大廠,奠定了台灣IC產業起飛;1983年工研院更開發出與IBM相容的個人電腦,並將技術移轉給國內業者,帶動週邊產業的蓬勃發展,奠定了個人電腦資訊產業的基礎。
工研院運用了研發環境的獨特性,以及透過綿密堅實的產業網絡關係,連結區域或產業之研發能量,積極協助台灣產業發展與升級。2005年起,為配合台灣整體區域產業發展政策,強化科技與地方產業的連結,陸續在台南六甲設立「南分院」、南投設立「中分院」,深耕台灣產業創新的研發專區。。
四十多年來,工研院一直以「以科技研發,帶動產業發展,創造經濟價值,增進社會福祉」為主要任務,從創新研發、人才培育、智權加值、衍生公司、育成企業、技術服務與技術移轉等過程,對台灣產業發展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。自成立以來,培育超過140位的產業CEO,新創及育成260家公司,累積超過2萬件專利,不但為台灣開創許多前瞻性、關鍵性的技術,並孕育多家台灣新興科技產業,培育無數科技人才。由工研院轉進企業界的員工,許多人實際成為台灣經濟的掌舵者,包括張忠謀、胡定華、楊丁元、章青駒、蔡明介等對台灣產業具有影響力的人士,這些工研人在台灣科技產業中,如同織起一張綿密的網,讓台灣新興的科技產業從無到有,屢創佳績。
相關附件: 下載附件[1]